首页

为什么过去相爱那么简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一、古代爱情在“父母之命”下也不乏浪漫


古人对于婚姻怀着神圣的崇拜心理,因为结婚对古人来说是人生大事。古人认为,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一)古代高端相亲会:“同年”大会

“洞房花烛”与“金榜题名”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一种长期的风俗。唐朝时,每逢朝廷举办科举考试,全国秀才们便奔赴长安。发榜那天,参加应试的秀才都挤着去看榜。凡中了进士的,便凑钱一起到当时长安城景致最好的曲江池畔,举行“同年”大会。唐代进士非常难考,报名应试者数十万人,最后录取的却不过几百人,考上的就显得特别“金贵”。

所以,在新科进士举行“同年”大会这天,城里的待嫁美女倾城出动,涌向曲江寻找意中人。如果相中了,告诉父母再找个媒人去提亲,而且大多是当即举行婚礼。王公勋贵以及一般官僚也会在新科进士中为女儿挑选如意郎君,同样是当即拜堂。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当然也不忘借赐宴新科进士之机为自己的女儿挑选驸马。不过,公主挑选的一般是进士群中的第一名——状元郎。由于众多的新科进士大多会被人选为女婿,“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也就联在一起密不可分了,而且延续了上千年。



※古代最大的“相亲节”:女儿节以诗展才艺


三月三,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也是古代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还是真正的古代情人节。这一天,藏在深闺的女子终于可以外出了,她们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如杜甫所说“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女儿节”。而男子们也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赠,笑声不断。



※古代“情人节”:元宵节玩灯下邂逅


元宵节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人约会的最佳日期。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一起赏花灯、逛花市,尽情玩耍。同时,这一天也多少带着笑语盈盈的“相亲”色彩,自有一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



※古代“夫妻节”:七夕节不是情人节


七夕节是一个在今天被当成“情人节”来过的节日,不过民俗专家认为这个节日正确来说应该称为“夫妻节”。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情人与夫妻泾渭分明,牛郎织女更像是分居两地的夫妻。

(二)古代兴“黑暗约会”:大多闪婚不闪离

古代除了特殊的可以见面的“相亲”会外,大多数人是以“黑暗约会”的形式将自己的终身大事托付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和举行完冠礼的成年男子都会迫不及待要走入婚姻。古人结婚的年龄都很早,周代曾规定男子结婚年龄是20至30岁,女子是15至20岁。到春秋时,又规定男女婚姻只许提前不许推后,孔子就是在19岁娶妻。在唐朝贞观时期,12岁就可以结婚,18岁不结婚就会受到处罚。以后虽没有明文规定结婚年龄,但大多数人早婚,女子20岁未婚就属大龄,古人的渴婚比今天还甚。

但是,由于古人的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齐风·南山》)“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下》),也就是说父母和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没有媒介则不能成婚,即使成了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即使再恨嫁的姑娘也没法像今天一样走上相亲节目征婚,还得耐心等待父母安排。不过,古人深信日久生情,认为感情可以在结婚之后再培养。所以,通常恋爱过程都免去,直接闪婚。如果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那就更加完美。

(三)古代大龄“剩女”典范:“丑女无敌”钟无艳嫁入豪门

尽管古代各种礼教约束着男男女女,但也有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主动追求爱情的名篇。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得到社会的接纳。君子主动追求淑女的浪漫故事自是不胜枚举,而女子主动出击的案例则是一朵朵奇葩,流传千古,比如红拂女倒追李靖、卓文君倒追司马相如,再比如钟无艳倒追齐国国君。

钟无艳原名钟离春,齐国人。史书上形容她相貌极丑,丑到什么程度呢?书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上下比例失调,肚皮长大,鼻孔向上翻翘,脖子上长了一个比男人还要大的喉结,头颅硕大,又没有几根头发,皮肤黑得像漆。因为长得丑,人们干脆称她“无艳”,列为中国四大丑女之一。也是由于长得丑的缘故,钟无艳40岁了还嫁不出去,沦为大龄“剩女”。但是,她是古代的“丑女无敌”,作为才女的她志向远大,一般人她看不上。她主动跑去见齐宣王,陈述了齐国的四点危难,句句在理,说得齐宣王大为震动,诚邀她加入政坛。但是,钟无艳却提出,要嫁给齐宣王才会扶助他。齐宣王竟然同意了,还立她为王后。

在现代女追男,未必能成功。但在古代,女追男还真的是“隔层纱”。假如古代有娱记,这类事件在男权社会应该非常吸引公众眼球。古人勇敢如此,直教今人情何以堪?

(四)古代爱情归宿是婚姻:百年好合是终极追求

古代大多数婚姻由父母安排,看似平凡无奇,但也绝不缺少惊喜和浪漫。特别是古代婚礼,通常举办得既庄重得体又饱含深意。中国古代婚礼,最早称为“昏礼”,因为婚礼通常在黄昏举行。据史料《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在文人们看来,黄昏是一天感情达到最丰满状态的时分。爱情邀约也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婚礼上一杯合卺酒更是道出了古代婚姻的内涵:结婚当天,新人都要喝合卺酒,俗称“交杯酒”。卺,是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当天,新人父母会将自己亲手配制的香甜美酒倒入两瓣苦涩的葫芦瓢中,寓意夫妻二人从此合为一体,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这杯酒承载着父母的祝福,也诠释了古人对夫妻“百年好合”的寓意。



二、父辈的爱情含蓄中燃烧着“革命激情”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婚姻变革的声势和影响远远超出此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段,形成了近代中国婚姻变革的高潮。国内学者梁景和先生指出,这一时期的人们崇尚“独身、结婚、离婚,夫死再嫁或不嫁,可以绝对自由”的婚姻自由观,具体包括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寡妇再嫁自由、同姓结婚自由等,这一切都体现了“五四”时期对婚姻问题的全面反省。在此之后,中国人的婚恋观随着社会几经变革,在含蓄中燃烧着“革命激情”。

(一)20世纪50年代的爱情:为了革命需要结婚

1949年开始,结婚与革命挂钩,不仅是家庭之间、个人之间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