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3 人生的终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理查德·卡利什试图用比较的形式(本书稍改动)直观地描述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的工业国家的人对待亲属“死亡”这一人生大事的态度。(Craig & Baucum,2001)客人应邀参加一个高雅的晚宴,他走进餐厅,吃惊地发现一条棕色的大狗安静地蹲在桌边。客人看了看晚宴的其他来宾,在他们的神色中看到了震惊和迷惑。但是,为了不让主人尴尬,谁也不愿意说出心里的不痛快。这顿晚餐用了很长时间,且悄无声息,偶尔会插入几句不咸不淡、不关痛痒的话。卡利什问道,一个人行将就木,没有一个人跟他谈自己的现状,也不许这个将死之人对自己面临的死亡发表看法,这样的情形难道少见吗?现在,许多人生活在一个死一样沉寂的社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解释说,“归根结底,没有人以为自己会死,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都深信自己不会死。”这是一百年来的社会发展的结果。今天对待死亡的观念无疑已经成为普遍害怕死亡的条件。



3.3.1 近期历史上关于死亡的观念的改变


几百年前的死亡 。几百年前,人们面对死亡的几率要比现在高得多。事实上,人的生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终结。婴儿的死亡率很高,许多孩子不到十岁就被埋葬了,因为典型的儿童疾病在医学上无法治愈。19世纪以前,40%—50%的人不满十岁就死了。(vanDülmen,1999)流行病使各个年龄段的人得了不治之症。因此,死亡被看作一件平常的事情,甚至被当作一种解脱——从巨大痛苦中解脱——而广受欢迎。

当时,死亡的时间比较短,因为癌症、心脏和其他内脏的疾病一经发现,已到晚期,已经没有治愈的机会。一旦通知病人死期在即——他们大多由于受伤或传染病——只会拖延几个小时,最多几天,其死期就会来临。(Lynn,1991)

临终的人通常在家人或朋友的陪伴下度过最后的时光。(Schmitz‐Scherzer,2001)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学会了这种照料义务。(Mischke,1996)葬礼的准备工作在家中进行。葬礼在自家的墓地或公共墓地举行。当然,根据玛丽安妮·米施克的论断,从12世纪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就发生了变化。(Mischke,1996)在随后几个世纪中,死亡越来越个性化。当时,认为死亡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把死亡看作生命终结的人越来越多,由此而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信念:人应当“尽可能积极地、尽可能长久地享受生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死亡 。现在,许多人的寿命很长,一些危及生命的疾病能够提前作出诊断,因此人们在死亡之前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医生竭尽全力——也是对司法强制作出的反应——借助科技手段尽可能推迟死亡,尽管病人本人或其亲属主张早点结束生命,也就是说要求有尊严地、自然地死去。因此,与过去相比,人们在死亡阶段通常要遭受更多的痛苦、比以前的几代人更为虚弱、更需要他人的照顾。尽管如此,过去几十年中还是为怎样避免过早死亡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金钱;相反,几乎没有为以减轻临终者的痛苦为目的的研究提供公共资金。利益集团致力于老年人的健康,支持避免残障和改善诊断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对生活日益不便的人士的照顾。安乐死运动以后,临终者的命运才逐步得到改善。(Lynn,1991)

死亡的可能性越集中于高龄人群,广大公众就越觉得死亡是“模糊的和抽象的”。(Fulton & Owen,1987—1988)照顾和护理临终者已经成为专家的任务。现在,约有70%—80%的人是在医院、疗养院或类似的机构去世的。(Schmitz‐Scherzer,2001)很多临终者肯定都知道,亲属不愿意与他们接触;看望他们的人不敢跟他们谈起死亡。尸首由看护人员和殡葬公司的工作人员处理,为他们送行“最后一段路程”。临终者往往孤独无援,不得不放弃临终时有人陪伴的要求,而根据莱因哈德·施米茨-舍尔策的观点,临终陪伴也应考虑以下需要:

——让临终者感到身体舒服;

——让他觉得没有被遗弃;

——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周围人的关注和重视。

确认死亡的生物学定义。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一个人只要没有呼吸,没有心跳,大脑不再出现反应,就可以宣布他已经死亡。当然,随着大量维持生命过程的技术设备的引入和应用,在个别情况下,死亡的认定非常困难,也就是说,生物学上的死亡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过程。(Medina,1996)人体的所有器官不是同时死亡的。如果进行人工呼吸,那么,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的人可能仍保持大脑功能;借助心肺机可以维持血液循环。对于昏迷的病人来说,他的大脑可能已经停止工作,而机器可以延续他的身体过程。是否关闭仪器,有时必须经专家鉴定后由法庭来裁决。在个别情况下是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不惜代价地推迟死亡,最近在许多社会团体的参与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激烈和针锋相对的讨论。



3.3.2 对死亡的恐惧


世界观预防死亡恐惧 。兰道夫·奥克斯曼认为:“人绝对有把握的就是知道自己会死:他的存在的消失和毁灭。”成年人原则上都知道,自己的生命随时都会突然地结束。奥克斯曼形象地解释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否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么这种始终存在的危险一定会战胜他,这种恐惧一定会把他吓呆。”(Ochsmann,1993)恐怖处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所有恐惧的根源。(Greenberg et al,1995)为了能够防止产生这种可怕的想法,担心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恐怖”,人们利用自己越来越高的认知能力创立不仅使持久性,而且使“秩序、可预见性和意义进入这个宇宙的世界观。”(Ochsmann,1993)有了秩序和预见性,就可以避免突然的、令人讨厌的意外,甚至有可能控制不幸事件的发生。

防止死亡恐惧的不同条件 。如果有意识地想想,人不会长生不老,那么,往往就不会去考虑那些真正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可怕事情,而会考虑自己和别人夸张地描述自己的健康和抵抗力。他们自以为成为意外事故或疾病的牺牲者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可能还下决心戒烟、开始减肥或者加强体育锻炼。此外,大多数人还可能以某种方式整天忙碌,以便不去想自己会不会死的问题。(Pyszczynski et al,2000)文化提供另外的保护,因为文化会向人们传达“世界是公正的”这种观念。(Lerner,1965;Lerner & Miller,1978)形成这种观念是因为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每个人所得到的是他该得的,而每个人该得到的都会得到:好人会有好报,恶人会有恶报。(见第473页及以下1页)接受了这种观念,死亡的来临及其后果是个人无法控制的事情。宗教给信徒灌输类似的观念,向他们保证,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决定他们死后会遭遇的命运,是下“地狱”还是升“天堂”。许多人还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