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 社会过程心理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小世界”问题 。如果学生们每人收到教授的一封亲笔信,委托他们将这封信转交给某个人,而这人住在500公里以外的一个学生们从未去过的城市,那么,学生们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信封上只有收信人的名字、地址和职业。但是,学生们不得直接通过邮局将信寄给收信人,只允许通过朋友或本人叫得出名字的熟人——当然也不得通过邮局——传递。这封信必须在一个人一个人之间“漫游”,最后到达“目的人”手里。这封信要经过多少人的手才能最终到达预定的收信人手里呢?

斯塔利·米尔格拉姆是因研究服从命令而闻名天下的心理学家(见第390页及以下1页),他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而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说明,收信人——住在美国——距离信件的第一个传递人2400公里,而且属于不同的种族。(Milgram,1967;Korte & Milgram,1970)按照所说的传递规则,信件传递的成功率如何呢?令人意外的是,五分之一的信件都到达了目的地。信件通过个人的朋友和熟人传递多半都会取得成功。信件传递通常只需要七个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可以使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第一个发信人和最后一个收信人)取得联系。人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小世界(smallworld)。米尔格拉姆的结论能说明什么呢?

本章概览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张社会的关系网中,通过这张网认识很多人,其中一些人成为朋友,其他更多的人则是熟人;而这些人又认识其他的人。很明显,每个人只需要通过七个社会“环节”就可以与成千上万人取得联系。但是,这些联系是如何建立的呢?社会心理学家解释说,这首先取决于社会的感觉,偶遇以后是希望进一步发展关系还是保持距离。一个人在与人实际接触之前即已形成的态度,也是能否形成实际的社会交往关系,与一个男人/女人的交往是否会产生好感、友谊抑或爱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社会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它在社会情感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特征如何决定社会的交往过程,这些问题将在下面予以详细描述。



10.1 社会的感觉


社会感觉是理解他人的过程 。白天去大城市繁华的商业街,人们会看到很多人,对他们的相貌大多只是一瞥而过,因而只看到一个大概。但是放眼看去,就会看到别样的情景:人们与一个人或几个人是直接互相接触的,比如,一个行人走过来请求帮忙(“您可以把这张纸币换成硬币吗?”),或者你在观望某个行人,想问他一个问题(比如:“您能告诉我附近哪里有邮局吗?”)。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人们都想很快地找到可能的或实际的接触对象。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判断他人的能力很可能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如果人类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识别,哪些人可以成为朋友,哪些人可能成为敌人,谁值得信任,谁不应该信任,谁可以帮助自己,谁充满恶意,那么可以大大增加生存的机会。人类在生活的初期,都是以小群体生活的,每个群体大约只有40-100人。(Flohr,1987)为了能够生存,他们当时根据规定,可以信赖自己的群体,能被自己所属群体的其他成员所接受。相反,人们认为不认识的人始终是危险的,他们会危及食物储备和自己的生命。(Barkow,1980)能够迅速了解他们和他们可能的意图,无疑是一个生存的优势。

构思给一个人画像,可以比作侦探侦查犯罪事实的工作 。侦探寻找罪犯可能留下的蛛丝马迹,有时还需要询问证人,以便从所有单个的信息中获得犯罪过程的全貌,找出犯罪嫌疑人。同侦探一样,人们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阐释用词和行为,以便将这些信息拼合成尽可能协调的整体。

社会感知过程的质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他人的印象,在多数情况下能促成社会交往的没有矛盾的过程,由此可见,印象不可能都是错误的。社会感知过程真的能够有效地形成印象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纳利尼·阿姆巴迪和罗伯特·罗森塔尔拍摄了13个优秀女大学生助教上课的过程。(Ambady & Rosenthal,1993)然后,两位研究人员分别从片子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剪下各10秒钟的镜头。接着再将剪辑的片子放给其他学生看,请他们就这13个他们不直接认识的“女老师”的自信性、主动性、社会情感等方面作出评价。根据总共30秒的教学工作所作出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自始至终在班上参加听课的学员作出的一般评价。因此,只需很短时间的观察就足以获得对他人的比较准确的印象。

怎样才能比较快捷和准确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呢?长期以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理解他人的过程,同对物理事件的感知过程是一致的。但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日益频繁地动用那个认知心理学家在记忆研究中使用过的公式化概念。(见第287页)当然,首先必须收集关于一个人的信息,并加以整理,以便将他“归类”,然后找出适合他的公式。



10.1.1 社会公式及其功能


早在第六章就已经指出,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看法,人类关于某一事实的知识是经过分门别类、以抽象的形式加以存储的。比如存在“凳子公式”、“书籍公式”和“餐馆公式”,同样,社会心理学家以社会公式的存在为出发点。怎样感知他人,社会公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某人经过多次交往后形成的认识,被称为个人公式。在第一次接触时,人们以从间接观察获得的信息中得到的公式为导向;这种公式被称为程式。程式对第一印象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程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人。尽管如此还有这样的情况:对一个人保持亲近还是疏远,需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那么,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呢?

启动自我体验

请您设想一下,您登上一辆公交车(比如地铁、城铁和公共汽车),发现有很多空位。如果您想坐下,那您无论如何得与某个陌生人坐得很近。在您作出决定之前,会注意哪些外部特征?您作出一个决定需要多长时间?您估计那个坐在您旁边的人是什么身份,根据您的判断,其他那些您不愿意坐在旁边共度旅程的人,又有哪些特征呢?

用公式化目标对他人进行分类 。一个人开始与完全陌生的人进行社会交往时,首先要非常快速地将其“分类”,以便“选择”适合他们的公式;从其他的信息中可以提取这样的公式。

注意表面特征 。一个人与他人初次见面,多半会注意容易观察到的一些表面的身体上的和非语言的特征。(Park,1986)比如,人们很可能首先关注对方的性别,判断他的年纪,注意他的肤色、穿着、姿态等等。这种对表面特征的观察和加工是无师自通的,因此,这一有根有据的过程可以迅速地、自动地完成,而人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Fiske & Neuberg,1990)根据这些观察到的信息就可以将人进行分类,这种分类被称为“社会分类”:比如,将一个人归入“女人”、“青年”、“手工业者”、“犹太人”、“亚洲人”或者“老人”这样的社会类别。因此,比如人们在登上公交车,寻找一个适当的座位时,就会“询问”自己的公式,“士兵”、“黑人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