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章 我们为何身处这个世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埃德加·米歇尔在从月亮返回的路上时,沉浸在狂喜之中。米歇尔是阿波罗14号飞船上执行任务的三个人中的一个,他们于1971年1月31日离开地球,五天后在月球上着陆。他负责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待了九个小时。他是第六个在月球上漫步的人。在回程中,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米歇尔比跟他同行的宇航员有“更多时间往窗外看”。他告诉我:

“我们垂直于黄道运行——黄道上有地球、月球和太阳——我们使飞船旋转以保持热平衡。每两分钟,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照片、360度的太空全景图就出现在飞船的窗户中。从我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接受的训练来判断,我意识到宇宙中的物质是在恒星系统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体内的分子、飞船的分子和我的同伴体内的分子,都是以古代的某一代恒星为原型,或者在它们那里产生的。我认识到,我们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一部分,我们是一体的。现在,在现代量子物理中,人们称之为互相联系。它引发了这种让人发出惊叹声的体验,这些是我的星星,我的身体跟那些星星是连在一起的。同时还会深深地体验到狂喜,每次我看向窗外都有这种感受,一路上都是如此。这是一种全身体验。”

米歇尔没有跟他的同伴谈起他的狂喜体验——“这相当私密”——但是当飞船回到地球上后,他努力探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开始挖掘科学文献,但我什么也没找到,我就去问航天中心附近的莱斯大学的一些人类学家,请求他们帮我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久后,他们来找我,向我点明了梵语中的一个词,三昧,指的是看到相互分离的事物,但是感觉它们是一个整体,伴有狂喜之情。我说,没错,那正是我的体验。”

随着米歇尔继续研究,他发现:

“实际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中,尤其是古希腊文化,都有类似的体验。我称之为大图景效应。换言之,你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大的背景中观看事物。我相信,这是所有宗教的开端——过去的一些神秘主义者有这类体验,并且努力去理解它,用一个故事来解释它。现在,它在每种文化中的表现不同,但是它的起源都一样: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之下观看。”

米歇尔说,他觉得从月球返回来的路上的经历改变了他:“我变成了一个铁杆的反战分子。我认为我们因为领土争端、谁的神最好而相互残杀,是绝对令人憎恶的行为。那一定也不文明。它是古老的大鱼吃小鱼的原始生活的状况,我们人类必须超越它。”执行阿波罗14号任务两年后,米歇尔建立了思维科学学院(The 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致力于探索和推广人类意识的扩展——noetic源于古希腊的nous一词,意思是直觉或理解。他说,其他宇航员也在精神上被大图景效应改变了:

“其他宇航员有类似的经历——在更大的宇宙中看到地球后发出赞叹声。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论它,弗兰克·怀特还在《概观效应》(The Overview Effect)一书中写到了它,描述了我们所有的体验。多年来我们都说过,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政治领导人弄到太空中去开一次峰会,地球上的生活就会非常不同,因为一旦你看过更宏大的图景,你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生活。”



爱奥尼亚学派和物理学的诞生


对古希腊人来说,伦理学——或者说对人生意义的探讨——跟物理学(对宇宙本质的探索)有着内在的关联。你不能把关于人生意义的伦理问题跟关于宇宙本质的科学问题分开,你自己处于宇宙之中。在午后课程中,我们将考察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宇宙本质的一些理论,以及它们表明我们在地球上该如何生活。我们将探讨古代哲学中对自然界神秘主义和怀疑论的解释之间的分歧。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今天被称为“爱奥尼亚学派”,因为他们都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西海岸的爱奥尼亚半岛,即现在的土耳其。他们其实不是一个学派,因为他们提出了非常不同的道德和物理理论,但是他们都渴望探索宇宙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称他们为“自然科学家”,或“那些讨论自然的人”。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他们是最早的物理学家。爱奥尼亚哲学家不是依赖于对自然现象的超自然解释,而是寻找对宇宙物质的、唯物主义的解释。比如,生活于公元前7世纪末和公元前6世纪中叶、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希腊哲学之父的米利都的泰勒斯,提出宇宙的基本物质并从中衍生出一切的是水。他的学生阿纳克西曼德是第一个提出人类源自更原始的生命形式的人,原始生命又源于土和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猜想,宇宙的基本元素是气。实际上,我们仍在寻找这些哲学家2500年前开始寻找的宇宙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在用大型强子对撞机来寻找难以捉摸的“上帝粒子”。



赫拉克利特和那个有意识的宇宙


哲学家刚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解释来代替超自然的解释,就提出了伦理问题。如果宇宙遵守自然规律而不是神的意志,那么人类该如何行动?如果宇宙中没有神,或者神不干预人的生活,怎样才是幸福的生活?我们仍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批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中有一个古怪狂放的神秘主义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公元前6世纪出生于爱奥尼亚半岛的一个城市以弗所的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他是一个著名的厌恶人类的人,像贵族一样蔑视大众,他认为大众只关心食和色,不在意哲学。他蔑视人类到放弃了公职,在以弗所以外的荒野中游荡,甚至像奶牛一样吃草,还一直痛苦地哭泣(这一传说导致他得了一个外号“哭泣的哲学家”,在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他看上去明显很阴郁)。据说他的一只眼睛感染了眼疾,他想从牛粪堆中提取药物来治疗。不幸的是,药物没起作用,他病死了。

他身后留下了一部著作叫《论自然》,据说是他离开城市去荒野生活之前留在阿尔忒弥斯神庙里的。赫拉克利特对自然的态度比大部分爱奥尼亚哲学家更倾向神秘主义。他写道,“自然喜欢隐藏”,他好像认为揭示宇宙悖谬性秘密的最佳办法是通过神秘的警句,而不是枯燥的科学论述。但是他的著作只留下了一些片段,导致他的哲学思想更加晦涩难懂,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哲学家们都思索过他的话。他最著名的格言是:“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别的哲学家寻找宇宙之下稳定的元素,赫拉克利特看到的则是不停息的流动和变化。柏拉图引用他的话说:“一切都在流动。没有什么是静止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独立、永远存在的,一切都是自然相互联系的流动的一部分。宇宙是对立者的舞蹈,每种东西都在变成其他东西:“冷的变热,热的变冷。湿的变干,干的变湿。”或者:“生就是死,醒来就是睡眠,年轻就是年老,因为一种东西在变成另一种东西。”

赫拉克利特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动态的宇宙图景,在宇宙中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这跟其他希腊哲学家完全相反,比如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他们认为宇宙完全是和谐、稳定的。斯多葛派更喜欢赫拉克利特的动态宇宙论,他们补充了一种观念:宇宙在迅速膨胀,直到最后被火吞没。然后整个宇宙再次开始循环,从大爆炸到宇宙膨胀再到最后的大火。这种动态的宇宙论过去一百年间才又回归到天体物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