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的影响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如果没有手机、录像机、互联网和艾滋病,就像回到了遥远的古代。其实只要看看20世纪60年代,那时我们的祖辈正决定是否结婚。当时美国人通常20岁刚出头就已经结婚了,通常女性不到21岁,男性不到23岁。 没有结婚人们是不会同居的,因为大家都这样。未婚生育更是天方夜谭;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生的儿童中,有95%的其父母都已结婚。一旦成家后,你的祖母很可能不再工作 (大多数母亲都不再工作) ,孩子上学前母亲也许整天待在家里抚养孩子,当时大多数母亲都这样。而他们的孩子 (即你的父辈) 在成长过程中,每天晚上都能全家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近几十年产生亲密关系的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确,即使祖父辈对今天的文化景观的变化感到震惊,我们却习以为常。看看当今的美国社会:



__•越来越少的人结婚成家。__几乎所有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94%)都结过婚,但如今更多的人选择不结婚。人口统计学家预测目前只有85%的年轻人可能会结婚(Pepenoe & Whitehead, 2007)。这一趋势引起的直接后果是,现在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家庭是由已婚的夫妇组成的 (Roberts, 2006b),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低谷。

__•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__现在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接近26岁,男性为27岁,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结婚最晚的年龄了 (Pepenoe & Whitehead, 2007)。可能比你祖父母的结婚年龄晚了好几岁 (见图1.2) 现在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人在35岁之前还未婚,大多数非洲裔美国人 (53%)在34岁时还未结过婚(Kreider & Simmons, 2003)。

年份

图1.2美国人初婚的平均年龄与以前相比,美国人初婚的年龄越来越晚。



__•人们即使没有结婚也常住在一起。__在20世纪60年代未婚同居非常罕见 (只有5%的成年人曾未婚同居过) ,现在却很普遍。你的同学约有一半人在婚前有过同居行为。实际上,几乎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32%)是由未结婚的男女组成的(Bramlett & Mosher, 2002)。

__•人们常常未结婚便养育子女。__这在20世纪60年代很少发生,当时美国出生的婴儿中只有5%是由未婚妈妈生育的。即使有未婚先孕现象,但父母常在孩子出生前就完婚了。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2005年在美国出生的婴儿超过三分之一 (37%)是由未婚妈妈生育的,这也创了历史新高 (Pepenoe & Whitehead, 2007)。

图1.3美国人的离婚率

美国人的离婚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出现显著的上升,随后变得平缓,甚至略有下降。但如今的新婚夫妇几乎有一半都会以离婚告终。

注意:纵坐标的离婚率数字是以美国年龄在15岁以上的每1000位已婚女性为基准的。从图上可以看出,在2005年美国约有2%的已存婚姻关系会以离婚告终。这个离婚率看上去并不高,但每年都有2%,若干年后就会有接近一半的夫妻离婚。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2005。



•近一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离婚率迅速上升(见图1.3)。离婚率在80年代初期达到顶点后,略有下降,但仍是60年代的两倍以上(Cmry, 2007)。对美国新婚夫妻前景较准确的估计是,他们更有可能面临离婚,而不是白头偕老(Carter & Snow, 2004)。

•大多数美国成年女性(51%)目前没有丈夫(Roberts, 2007)。已婚妇女现在成了少数派,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大多数儿童(60%)都会有段时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于离婚率和未婚生育率如此之高,现在的孩子在整个青少年时期内,不太可能一直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确,任何时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儿童(34%)是与单亲一起生活的(Pepenoe & Whitehead, 2007 )。

•大多数学龄前孩子的母亲都外出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超过四分之三的母亲在孩子人学前整天在家带孩子,但现在这样做的母亲还不到一半。而在2002年分娩的母亲有60%的人在孩子还不到1岁时便返回了工作岗位(Halpem, 2005)。即使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谁也不可能全职在家整天照看小孩。

这些巨大变化在一些欧洲国家更加突出 (如瑞典,结婚比美国少见,而同居却更普遍) 。它们表明:我们曾形成共识的某些观念——比如婚姻和养育后代——对于与上一代人的婚姻相比,如今新郎与新娘的年龄更大,更可能有上次婚姻的子女,更可能兼顾事业和家庭。

专栏1.1 “哥们,为什么你在Facebook 网站还是单身?”

你或许以为手机和无线网络是天经地义的,但仔细想想过去这些科技产品根本就不存在。科技的迅猛发展是文化影响人际关系的最好例证,因为科技创造了全新的交往方式。在互联网上,我们能无限地接触天各一方的伙伴,自由地披露或掩盖消息,更有时间静坐下来思考我们的主张(Baker, 2005)。影响人们面对面交往的一些重要品质,如相貌吸引力、地理位置的邻近等,在网络关系中却无关紧要(至少在开始是这样) 。不敢与人接触的害羞和内向的人,在网上却可能活泼开朗(Baker & Oswald, 2008)。

科技还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美国很多年轻人在全球最大的交友网站聚友网(Myspace)和肖像影集网(Facebook)建立了自己的个人页面 (Lenhart & Madden, 2007 ),并习惯用这些个人站点来宣布自己目前人际关系的状况。奶奶辈或许会穿着爷爷的小马甲到处行走,以此宣扬对爷爷的依恋。今天人们却通过编辑个人页面或把网上的“单身”改为“热恋”来公示新的人际关系的确立。经由高科技沟通方式建立的友谊与其他传统友谊相比,也被人置于更优先的发展地位;经常交流文本信息的朋友看起来也比只保持面对面接触的朋友更亲密(Igarashi et al, 2005 )。人们在约会对象前都会利用网络查阅对方的个人信息,所以不了解对方的“盲约”正慢慢消失。人们不仅访问彼此的博客和主页,甚至还搜索对方的犯罪和信用记录 (Heslin, 2005)!

如果双方处得不愉快,来电显示能让我们避开和前伴侣的接触,甚至从手机中删掉对方的号码,彻底地分手后重又回到“单身”。完全避免了过去分手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