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个体差异的影响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例如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更让人满足和稳定 (Jones & Cunningham, 1996)。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爱人相处轻松。

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与某些人相处融洽,而与另一些人格格不人,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一简单事实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将探讨个体差异的本质,这种个体差异常常是渐进微弱的而不是突然剧变的。然后,我们要阐明个体差异如何影响亲密伴侣的行为。我们将重点考察四种不同类型个体差异: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人格差异和自尊差异。

性别差异

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就与众不同。你在阅读一本人际关系科学的学术著作,大多数人可能不会这么做。这可能也是你读到的人际关系科学第一本正统严谨的教材,所以你需要正视 (能改正最好) 你对亲密关系中男女行为差异所持的刻板印象。

这或许并不容易。我们都习惯性地认为男女两性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各异,正如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所言:

男人和女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他们不仅在交流方式上不同,而且在思考、感受、感知、应答、反应、示爱、需要以及欣赏等方方面面也全不一样。他们似乎来自不同的行星,说着不同的语言,汲取不同的营养(Gray, 1992, P.5)。

天啊,男人和女人看上去是两种不同的动物,难怪男女关系存在这么多问题!

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人类特质变化的范畴很广, (在多数情况下) 如果把拥有某种特质或能力的人数画成图,就得到一条独特的曲线即正态曲线。正态曲线描述了某种特质在特定水平上的人数。正态曲线的特点有二:第一,大多数人的才华或能力只比平均水平略好或略次;第二,大多数特质的极端水平,即过高或过低的特质,都十分罕见。拿身高来说,特别高或特别矮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身高都在同性平均身高的3 ~5厘米上下浮动。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正态曲线?因为一般人对男女两性的认识都存在刻板印象,把两性在兴趣、风格和能力上的差别过度夸大了。比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对性事感兴趣 (见专栏1.3)。人们对两性形象的认识更类似于图1.6描述的情形: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很大,几乎没有共同点。但尽管有所谓“火星”和“金星”的刻板认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第9章我们会发现,男人平均起来比女性有更高的性驱力。但是实际的性别差异却如图1.7所示:两性之间的兴趣和才能重合的程度很大 (Hyde, 2007)。

图1.6 —般人心目中的性别差异

通常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认为两性差异非常大,男性和女性在处事风格和兴趣爱好上没有重合之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图1.7实际上的性别差异表现为有重合的正态曲线

这3张图分别描绘了较大、中等和较小的性别差异。 (为简便起见,假定两性在横坐标上的态度和行为变化范围是一样的,现实中并非总是如此。)

图1.7的3张图片分别展示了研究者认为的较大、中等和较小的性别差异。从形式上看3张图的统计d值不同,d值是表示组间差异大小的指标。 在两性的态度和行为上,图A代表男女双方在手淫次数上的差别 (男性比女性手淫次数更多) ;图B 代表男女双方在性放任上的态度差别 (男性更赞成多样的性行为,也更能接受一夜情) ;图C代表两性在性伴侣数量上的差别 (男人稍多于女性) (Oliver & Hyde, 1993)。非常明显,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图1.6所描绘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更具体地说,这三个例子揭示了心理学上关于两性差异的三个重要观点。



•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常小 (不要被专业的术语误导,研究者提及的“显著的”性别差异通常指“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就是说差异在数字上是可靠的——但差异或许根本不大) 。本书中谈到的两性差异,几乎全部是较小到中度程度的差异。

•男人或女人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有些男人性生活非常放纵,另一些则很保守,这两组男性在性生活上的相似远不如男女两性性生活方式的相似程度。换句话说,尽管在性放任上存在两性差异,一位非常性放任的男人与女性性放任的平均水平的差别,远低于他与另一位性保守的男人在性放任上的差别。

•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別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髙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在中等程度的性别差异上 (男性高于女性,d值为0.5,见图1.7的B图) ,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假如你要寻找性放任的家伙,不要因为听说“男人比女人在性上更放纵”就只找男性;你应该找性放任的个体,其中许多是女性,尽管两性之间存在差别。

归根结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其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Hyde, 2007)。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宣扬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根本就是误导他人,因为它根本就不对。“研究不支持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文化的观点,更别提来自不同的世界了” (Canary & Emmers-Sommer, 1997, p.6)。根据你在本书中接触到的严谨的人际关系学,更精确的说法是“男人来自北科州(North Dakota),女人来自南科州(South Dakota)”(Dindia, 2006, P18),或者正如我们某天看到的汽车贴纸所写:“男人来自地球,女人也来自地球,好好相处吧!”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常识倾向于美化和夸大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把个体分为男女最简单,并能方便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刻板印象标签。但既然你读到了这本亲密关系的严谨著作,你就需要慎重地思考并合乎理性地解释性别差异。有些性别差异很有意思,有时还很重要,它们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的几章我们逐一介绍。但它们是以两性之间更多的相似性为前提而存在的,与整个人类的变化幅度相比,性别差异算不上太大。也许,我们需要做更多工作并进行更复杂和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无论男女,人们在很多方面彼此各异 (例如依恋类型) ,这些差异一般都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