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概念、分割、两极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立起来的模式,也向着原有的固有模式转变。如果存在两个固有模式,则这种转变会朝向其中的一个。如果两种固有模式是对立的“两极”,那么新模式转变后会趋近两个极端中的一个。

这就好比往两个并排放置的箱子里扔球。球一定会落在其中一个箱子里,因为它在两个箱子的分界处无法保持平衡。如果箱子的边缘是倾斜的,那么球会移动很长一段距离。过程如图19-4所示。

图19-4 往箱子里扔球

如果其中一个箱子标着“黑球”,另一个箱子标着“白球”,那么黑球和白球都会被分别丢到合适的箱子里。如果其中还掺杂着灰球,我们就必须决定到底该将它丢到黑球箱子里还是白球箱子里。一旦决定,这些灰球就会被当作白球丢到白球箱子里,或者被当作黑球丢到黑球箱子里。我们改变了球的显性特征,以适应固有模式。

我们可以想象面前摆着一整套箱子,每个箱子都贴着标签。每出现一个物品,就会被丢进最合适的箱子里。这个最合适的标签是否真的合适并不重要,因为大脑会转变物品特征以匹配已有标签。这种转变一旦发生,人就不可能再判断出丢进箱子里的物品和同一个箱子里的其他物品有何区别。

给原本不属于任何已有箱子的物品找个合适的箱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专注于表明物品属于某个箱子的特征,另一种是专注于表明物品不属于某个箱子的特征。所以,面对灰球,有人可能会说:“灰色基本上接近于白色,所以应该扔进白球箱子。”有人可能会说:“黑色才是所有颜色的基础,所以灰球应该扔到黑球箱子里。”

对于两种相似事物,有人可能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进而判断两者是相同的;有人可能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差异点,进而判断两者是不同的。这两种事物转变后可能越发相似,也可能渐行渐远。无论是哪种情况,事物都会发生转变,偏离其真实的样子,如图19-5所示。

图19-5 事物的分类

同样的道理,如果存在固定标签,新事物或者被划归到这个标签下,或者被从该标签中推出去。一个社区如果明确区分“我们”或“他们”,那么任何一个碰巧路过的陌生人都会被划归为“我们的成员”或“他们的成员”。

也许这个陌生人同时具备两个群体的特征。但无论最终判定如何,他的特征很快会被转变以完全符合某个标签的特征。也就是说,陌生人会被推向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他不能长期处于两个极端中间。这就好像在磁铁作用下,指南针的指针不可能来回摇摆一样。

从现实角度讲,这种两极化系统非常有效。它意味着我们只要建立几个主要类别,再将任一事物都划归到其中一个类别就好了。这样,我们就不必细致地分析一切再决定如何应对。我们只要判断它到底适合哪个类别就行。我们甚至不必追究两者是否完全匹配,只要将它朝着特定类别猛推就可以了。一旦被推到某个类别,反应起来就更简单了。因为类别是固定的,相应的反应也是固定的。

探讨新问题时,我们可能只设两个类别:“适合食用”和“不适合食用”。这就够了。任何食物都会被划归到其中一类,没必要更细致地区分。也就是说,不需要“味道不好但是有利健康”“适合食用但容易口渴”“好吃但有毒”“一切未知但值得尝试”这些类别。



新类别


什么时候会产生新类别呢?我们什么时候会判断某个事物不属于任何一个箱子,所以要另设一个新箱子呢?我们什么时候会判定灰球应该扔进标着“灰球”的特殊箱子里呢?什么时候决定陌生人既不是“我们”也不是“他们”,而是另外一个新的类别呢?

两极化的危险在于事物可以随意转变,以至于永远不需要创建一个新类别,也永远都无法判断到底应该预设多少个固有类别。

即便只是有限的几个类别,我们也总可以勉强过关。

两极化趋向的危险总结如下:

1.类别一旦确定,就永久不变。

2.新信息经过转变才能适应固有类别。一旦经历了这种改变,就再没有迹象能表明它与该类别的其他信息有何不同。

3.任何时候都没有创建新类别的必要。即便只是有限的几个类别,我们也总可以勉强过关。

4.类别越少,转变程度就越大。



水平思考的意义


命名单元系统是高度有效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正是由于这一系统的两极化特性,我们才能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就做出反应,这一点同样毋庸置疑。大脑基本系统所衍生出的整个信息处理系统非常有用。和这个系统的巨大用途相比,以上缺陷都微不足道。但这些缺陷确实存在,而且和系统的本质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系统的效用,同时也要意识到它的缺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命名单元系统的主要局限在于标签的固定性。标签一旦确定就固定不变。它会改变接收的信息,而不会在接收信息的作用下自己发生改变。

水平思考的目的就是打破陈旧模式。而固定标签是陈旧模式的突出代表。为摆脱这些标签的束缚,我们可以采取三种方法:

1.向现有标签发起挑战。

2.尝试摆脱标签。

3.建立新标签。



向现有标签发起挑战


我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标签?这个标签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个标签是不是必需的?我之所以使用这个标签,是不是受陈旧模式的影响?我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别人习惯使用的标签?

顾名思义,挑战标签就是直接质疑标签、词语或名称的用处。不是说我们要拒绝使用它们或者我们有更好的选择,而是说我们在承认旧的标签时要抱着怀疑的态度。

正确的方式不是想方设法地证明标签的合理性以达到继续使用标签的目的,而是在使用标签的过程中不断地挑战它的合理性。



尝试摆脱标签


将几个单元组合在一起并赋予它新的名称或标签,这个过程如此简单地就能完成,于是我们遗忘了标签背后的东西。去掉标签,我们就能重新发现背后的东西。我们可能发现背后的东西更有价值,发现标签本身虽然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意义。我们还可能发现标签虽然有效,但需要加以改变才能适应当下的情况。

去掉标签,就相当于放弃标签带来的便利的模式。如果我们希望在写作或交谈时能摆脱固有的模式,就先要摆脱标签本身。无论什么时候遇到通常会使用标签的情况,都要设法放弃使用标签。具体方法包括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正是水平思考的目的。用其他词语来代替标签作用不大,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因为替换后的词语可能与其他元素产生火花,这是固定的标签无法做到的。

摆脱标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