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眼界——一心赚钱的人做不了大事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曹国伟:创业需要的不只是机遇和条件,还需要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马云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其实阿里巴巴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赚钱。很多人把这句话当作是马云在装深沉,然而只有真正在做事业的人才能懂得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一个企业、一份事业到最后,都是在完成一个信念、理想和追求。也只有这样,一个人、一个企业抑或是一份事业才能不断突破、永无止境。

2017年4月17日是新浪微博上市三周年的纪念日,而今微博的股价比IPO(首次公开募股)时增长了近两倍,微博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年轻的百亿美元市值公司。同时,对于新浪总裁兼董事长的曹国伟来说,这也是他进入新浪的第18个年头,18年的新浪路,曹国伟殚精竭虑。事后他总结道:“要想在互联网行业这个迭代飞快、资本巨大、竞争惨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人们需要的不只是机遇和条件,还要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互联网行业里,资本带来的浪潮不只让许多人拥抱财富,更让绝大多数人埋覆在巨浪之下。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时代,往往一个时代结束后,能活下来的公司少之又少。所以哪怕新浪今天看上去已经足够成功,但曹国伟的心依然无法安定,他看到了新浪在不久便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竞争中,而在这时,他常常想到的就是那八个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用户时间的竞争无法避免

在当下这个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商业时代,微博与今日头条、微信等诸多公司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满足用户获取信息、消费内容的需求,这导致几大巨头之间直接或间接地都会存在竞争。而在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红利逐步消失的当下,当用户被挖掘殆尽,时间竞争就成了重点,换句话说,不同网站与APP之间的争夺不再以新用户增长为核心,而是以用户在自身产品上的“使用时间”为关键。

总体来看,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让内容的创造、分享走向便捷;另一条则是,当海量的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上时,用户只需要获取和他相关的信息,换言之就是,通过精准定位与私人定制来向用户推送对他有效的、感兴趣的信息。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不同时代中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在门户网站时代,用户在网上被动接收网站人工加工后的信息;在搜索时代,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社交时代则是通过人工分发;时至当下,机器分发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曹国伟的新浪微博,就是这样一个包含了社交与强大机器分发能力的传播平台。

曹国伟认为,当下新浪微博最有力的竞争者并不是QQ或者微信,而是从“专做精准阅读内容推荐”起步的“今日头条”。在他看来,今日头条与新浪微博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虽然两者的基本领域不同(今日头条主做智能推荐体系,微博主做社交),但本质上却都是通过传播关系来传播内容,如今微博开始涉足信息推荐方面,今日头条也开始向社交领域发展,可以说双方都进入了对方的领域。

两个巨头分别渗入对方的领域,矛盾必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曹国伟在这方面也并不是很担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虽然说微博可以做推荐,今日也可以做社交,但是一个平台根本的基因不会改变,在这个平台上的用户最主要的使用方式也不会改变。”

今日头条最基础的是智能推荐体系,推荐的基本以短内容为主。而一个平台要想具备社交属性,最核心的一点是要建立起账号体系,在当下的互联网市场中,今日头条或者其他类似平台目前都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体系,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特性非常难。

曹国伟同时也提到了未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这种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综合性媒体时代必将来临,各大平台之间也必然会形成推荐与社交相结合但各有侧重的综合体系。但到那时,相信微博本身的信息推荐体系也将真正成熟。

◎ 微信与微博之间未来是否会有一战?

微信与微博之间未来是否会有一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无形的交锋实际上很早就已开启。从网络结构来看,微博本身是一个公开平台,不具备私密性,并不适合做非常强的社交互动,而微信则是一个天然的通信工具,而后的发展实际上是在通信的基础上增加了传媒属性,微博早期就具备社交跟媒体两个属性,但微信发展起来以后,把用户的部分社交需求分流了过去,此后还推出了具备一定媒体属性的朋友圈,这对微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公司必须通过打造规模效应来实现效率的提升,因此,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很难产生真正的商业价值,也难以出现竞争壁垒,所以产品的增长势头是非常重要的,势头一旦降下来,对平台的影响会非常大。当微信推出朋友圈来对微博进行分流的时候,曹国伟在分析了竞争环境、市场情况、自身定位后,做出了决定——跟微信进行差异化竞争。

所谓差异化竞争,其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把微博的公开性、媒体性和传播性做得更强。曹国伟确信,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里,私密性社交和公开性社交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

在具体的执行上,微博当时做出了以下三个改变:

一、强化内容生态建设,全面布局短视频、直播,以及加强垂直领域内容的拓展。

二、不断提升内容的发布效率与传播效率。

三、在获取新用户方面,向三四线城市去发展,向年轻的用户去发展。

这一改变的结果证实了曹国伟对互联网整体商业战略分析的正确性,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在受众群中被明确地区分开来,双方各自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使得微博成功渡过了这次“朋友圈”危机。

◎ 战略前瞻性与执行效率让微博脱颖而出

2017年4月17日是微博上市3周年,同时也是曹国伟加入新浪的第18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他参与了新浪所有的资本运作。用他的话来说,微博的上市路演是他所见过所有路演中最惨淡的,而路演的主角就是他。之所以惨淡,原因有两个:其一,当时的整体环境十分不利,2014年正值国际经济的低迷期,大量IPO的股票都跌破了发行价;其二,当时并没有人觉得微博作为社交平台会具备很强的增长势头,很难成为有价值的大平台。

但微博终究还是成功了,过去微博连续9个季度盈利,曹国伟当初跟投资者们宣讲时阐述的商业路径、策略,包括怎么增长用户、流量转化等,如今也都一一实现,甚至做得比当初还要好。对于这一结果,曹国伟说道:“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在一个新的、颠覆性的时代到来之前,抓住第二次机会,微博的成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幸运的事情。”

的确,互联网企业要成功,首先需要的就是对未来趋势做正确的判断。新浪早在10年前就对微博有了一个战略前瞻性的判断——未来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必然是社交媒体,而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后,曹国伟就开始设法激发团队的整体执行效率。

“我们确定了要做微博后,集全公司全部的人力、物力去做,有点儿All in(全部加入)的感觉。另外,新浪在微博创业时还设计了独特的内部机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