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章 高情商的谈吐是提升人缘的法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尽量委婉地指出他人的过失


有时候,我们会对身边的人所说的话,或者所做出的事情感到不满,抑或是我们代表着朋友的情谊而需要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以直接的方式说出,更有甚者,他们会选择一个公开的场合指手画脚,“你这里做错了,我认为该怎么样”,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直接的做法只会伤害到对方,而且也不容易让他接受。虽然,我们经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实际上又有谁愿意听忠言、喝苦药呢?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他们骄傲的内心不允许别人的当面批评、直接指出错误。如果你偏偏要走“直路”,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就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处于一个难堪的境地,而他在愤恨之余也不会接受你的建议。

所以,当直路不能畅通的时候,你不妨舍弃直接的方式,而选择委婉的方式。当你用委婉代替了直接,巧言暗示对方所犯下的错误,他一定会聪明地领悟到你的用心良苦。直接只会让忠言被排斥在门外,良药被倒在垃圾桶里,而用委婉代替直接,让良药不再苦口,让忠言也能顺耳,可以达到劝告对方的目的。

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直言快语的勇气值得称赞,但并不容易让人接受,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委婉的表达方式虽然有点儿麻烦,但转个弯会更好走,会更容易达到劝告的目的。我们指出对方的错误,实际上就是一种批评,而成功的批评方式就是需要对方能够愉快地接受,以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做出改正。所以,我们需要委婉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样要比直接说出来显得温和,而且不会引起对方的强烈排斥。

传说,郑板桥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有一年春节,因为没有食品过年,他在除夕那天向屠户赊了一只猪头,刚下锅,又被屠户要回去转手卖了高价。

为此他一直记恨在心,直到后来到山东范县做官,他还特别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郑板桥夫人听说此事后感到不妥。一天,她捉到一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住地挣扎,郑板桥一宿没睡好觉。郑板桥埋怨夫人,夫人说她小时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坏了。郑板桥听后笑了:“兴化的老鼠啃坏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东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说:“你不是也恨范县杀猪的吗?”郑板桥恍然大悟,随即吟诗一首:贤内忠言实难求,板桥做事理不周。屠夫势利虽可恶,为官不应记私仇。

郑板桥因为贫穷时的遭遇一直对屠户怀恨在心,因而等他做了官之后,就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实际上他的这一行为是在公报私仇。这时候,夫人看不下去了,但如果直接指出郑板桥的错误,就会损伤他的自尊,也会使他陷入难堪的境地。所以,夫人运用类比的方法,旁敲侧击,聪明的郑板桥立即领悟到了夫人话里蕴含着的言外之意,自己也醒悟过来,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这里,郑板桥的夫人就舍弃直接的方式,采用委婉的方式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王太太为整修房屋请来了几位建筑工人。起初几天,她发现这些建筑工人每次收工后都把院子弄得又脏又乱,可他们的手艺却让人无法挑剔,王太太不想训斥他们,便想了一个好办法。一天,几位建筑工人收工回家后,她便和孩子们一起把院子收拾整齐,并将碎木屑扫好,堆到院子的角落里。到第二天几位建筑工人来干活儿时,她把工头叫到一边大声说:“我真的对你们在收工前将我的院子扫得这么干净而高兴,我很满意你们的举动。”之后,每到收工时,他们都会自觉地把木屑扫到角落里,并且让工头做最后检查。

如果王太太直接指出几位建筑工人的错误,肯定会使他们大为恼火,而这种情绪会影响其工作效果,也会破坏他们与王太太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聪明的王太太舍弃了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委婉地表示出自己的想法,聪明的建筑工人一下子就明白了王太太的意思,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而,每次完工之后,他们都会自觉地把木屑扫到角落里,并且让工头做最后检查。

当我们在指出他人错误的时候,要善于舍弃直接的方式,选择能通幽的小径,以委婉的方式来劝告他人。这样的“曲径”不但能把我们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能使对方成功地接受你的建议。因为要对方能虚心地接受你的建议,就要注重说话的技巧,所以一定要委婉地指出他人的错误,切勿直接批评。



批评中显露善意,让他人易于接受并心生感激


对于每一个领导来说,批评都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批评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批评也要讲艺术,因为其本身是一种指责,如果运用不当,下属就只会记住你的批评而不是自己的错误。作为一个领导,你应该尽量减少批评带来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减少下级对批评的抵触情绪,来达到比较理想的批评效果。但在某些领导看来,批评就是全盘否定,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其实,从“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批评”当作“提醒”“激励”,而不是去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对于领导来说,自己对下属的批评要尽显善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教育几句就行了,千万不要言辞刻薄,恶语相向,如此下属才能接受你的批评,而且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他们还会对你充满莫大的感激。

伟大的心理学家史金纳教授提出了“用激励代替批评”,他用动物和人的实验证明:当减少批评、多多激励对方的时候,他所做的好事就会增加,而那些比较不好的事情就会因为受忽视而逐渐萎缩。激励富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人重新改变自我、发愤图强,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的热情之中。所以,领导在面对下属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小错误的时候,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激励,尽显善意,这样才能够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他身上的那些小问题、小缺点会因为你的忽视而逐渐消失不见。

很多年以前,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个工厂里做工。他从小就喜欢唱歌,并且梦想着当一个世界闻名的歌星。但当他满怀自豪地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他的第一位老师时,老师非但没有给他鼓励,还怀疑地说:“你根本不适宜唱歌,你五音不全,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

小男孩很伤心地回到家里,但是他的母亲,一位穷苦的农妇却不以为然,她亲切地搂着自己的儿子,激励他说:“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母亲在生活中节省下每一分钱,送她的儿子上音乐课。正是母亲的嘉许,给了小男孩无穷的力量,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就叫恩瑞哥·卡罗素,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最著名的歌剧演唱家。

母亲的激励与老师的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母亲的“批评”是善意的;而老师的批评虽然说不上恶意,但却刺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试想,如果这位小男孩没有得到来自母亲的激励与赞许,只是沉浸在那位老师无情打击的痛苦中,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剧家。

1.以激励代替批评

世界上拥有巨大成就的伟人,或多或少都因为来自身边人的一句激励的话语,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没有爱迪生母亲为儿子孵鸡蛋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也许爱迪生就没有今天的辉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