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7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虽然接近目标所带来的推动力并不总是能让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它可以帮我们超越自我。23岁的朱莉·莫斯(Julie Moss)的一个举动使铁人三项比赛为公众所知。1982年,她正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路易斯-奥比斯波的加州州立理工大学读大四。她主修的是体育,因需要为大学的毕业论文收集数据,她参加了在夏威夷科纳举办的一项比赛。莫斯一拖再拖,直到把训练拖到最后一刻,在铁人三项比赛前的两个月才开始准备。她所有的指导都来自“《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里的一篇文章”。这和她以前做的所有事都不一样,看起来简直就像虚构的,不过,“虚构给了你自由,让你可以去想象不可能的事,并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它”。
    在第一段3.8千米的游泳比赛、第二段180千米的自行车比赛以及最后一段42.159千米的长跑比赛后,莫斯在第40千米时占了上风。莫斯领先了6分钟,即便是与她最接近的对手,也落后了她1.6千米。在距离铁人三项比赛终点还有800米时,成功毫无障碍地展现在了莫斯面前那条平坦的路上。但这个时候,莫斯的腿开始抽筋,她跑步的姿势变得很怪异。在距离终点线只剩几米的时候,她的双腿完全没力气了。在最后一段路程里,她因为这种怪异的姿势摔倒在地,而这一摔几乎是致命的。
    从美国广播公司《体育大世界》(Wide World of Sports)栏目的直升机和地面摄像机捕捉到的画面中可以看到,莫斯并不在意观众望向她的火辣的目光,也不在意这种戏剧性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她试着站起来,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她就像海星一样不得不在地上趴着。
    当莫斯挣扎着要站起来时,画面显示,她的竞争对手凯瑟琳·麦卡特尼(Kathleen McCartney)很快就要超过她了。如果被超过,莫斯就是第二名了。“我当时想的是,‘是她,她超过我了,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要放弃’。”后来,莫斯讲述了她当时的想法,无论是对纽约公共电台的贾德·阿布姆拉德(Jad Abumrad)、罗伯特·克鲁维奇(Robert Krulwich),还是对其他人,她都是这么说的。“突然间,有个声音对我说,”她加重了语气,“站起来,站起来……”
    她说:“我想,我站不起来了,多次的尝试已经让我感到了绝望。不过,我还可以爬。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有了新的竞争的动力,还是因为我的领先地位受到了威胁,但我已经走了这么远,不想让属于我的荣誉被夺走。”她躺在地上,把四肢当成三脚架一样的辅助工具,摇摇晃晃地又踏上了征程。
    爬过最后9米的路程后,莫斯终于到了终点。她把自己逼到了身体机能失去控制的地步。“我在电视台的节目上失禁了。”她向阿布姆拉德和克鲁维奇说道。这是她强迫自己爬过终点线之后发生的事情,她爬到了夏威夷熔岩区里的一排榕树那儿。“我觉得很开心。重播的录音带展示了一个更慢也更真实的版本。”她在另一个场合这样说。莫斯拒绝了那些想帮她站起来的人,因为她不想因为外界的帮助而被取消参赛资格,她甚至拒绝了母亲给她的花环。莫斯试着站起来冲到终点线,但她不停地摔倒,再摔倒,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受痛苦。
    美国广播公司的吉姆·麦凯(Jim McKay)表示,莫斯爬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是“他所见过的最鼓舞人心的体育时刻”。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铁人三项比赛的参赛人数翻了一番。
    经过那次磨难,莫斯说:“我的生活将会变得有所不同,我能感觉到我的生活在发生改变。我跟自己做了一个‘交易’,我不在乎随之而来的痛苦,不在乎它是否一团糟,也不在乎它看起来怎样,但我会完成它。我一定会完成它。”
    莫斯爬完了最后的9米,只比超过她的麦卡特尼慢了29秒。在铁人三项比赛中,这至今依然是冠亚军之间差距最小的一次。莫斯仍然会思考假如她赢了比赛会怎样,但她同样认为,这次差一点成功带给自己的改变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我生命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那个我之前从未听到过的声音对我说:‘前进、前进……’”
    “这就是吸引我的地方,”克鲁维奇说,“它没有对你说‘你不行’,而是告诉你与此完全相反的事情。”这正好反映出当眼前的障碍像大山一样阻挡了莫斯前进的步伐时,她重新燃起勇气的事实。
    “这不是很酷吗?”莫斯说。
    阿布姆拉德开玩笑说:“我以为它会告诉你,‘停下来吧,快停下来躺一会儿吧’。”
    前进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家丽贝卡·索尔尼(Rebecca Solnit)说:“当我们要感受自我时,就想象自己在前进。‘她行走在大地上’是描述一个人存在的方式之一,她的职业就是她的‘生活之旅’,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画家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在谈到为自己的作品寻找素材时说:“我需要的东西不在这里,所以我要让自己去感受整个宇宙,然后到处走走,去寻找我想要的素材。”正是想要但缺少的东西,促使我们不断向前。
    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断前行,就是要过一种萨乌达德式(saudade)的生活。萨乌达德是葡萄牙语中的一个词语,描述的是渴望的事物可能永远都不会真正到来的状态。尽管爵士乐大师温顿·马萨利斯(Wynton Marsalis)技巧精湛,也曾受到过伟人的激励,但他仍然相信:“你所能做的就是跳进海里,去游,去寻找鱼群,去寻找你想要的东西……你无法穿过海洋……在你出生前它就开始流淌了。你所能做的就是感受它,热爱它,因为如果恨它,你就会一直被困在海里,再也出不来了。”我们需要用马萨利斯所说的这种方式去感受生活。
    大师与专家不同,他们把某一主题研究到了概念的终点。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知道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大师,知道从确立目标到实现目标的道路永远都在未来。
    米开朗琪罗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山里寻找坚硬的白色大理石的采石场之旅,而这只是为了找到活石,即“有生命的岩石”。与山脉相连或刚开采出来的岩石是含有水分的大理石,它们仍然含有元气,能雕刻出最好的“古人模样”的雕塑。13米开朗琪罗是15世纪的意大利唯一一位以这种方式寻找原材料的艺术家。他通常会雇一个人,他一年中也有8个月的时间会花在这上面,亲自去寻求他所需要的原石。14
    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卡拉拉,米开朗琪罗眺望着大海,想象着把其中一座山雕刻成一座巨大的雕像,大到所有靠近这座山的水手都能看到。他痴迷于山上的大理石,沉迷于思考如何将在石头上看到的图像展示出来。然而,这种梦幻般的视觉令他产生了一种生产性的精神错乱——米开朗琪罗在这上面沉迷了50年之久。当孔迪维(Condivi)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精心撰写传记时,米开朗琪罗想要把这段未竟之旅作为对他生命的记录的一部分。15在这本传记中,孔迪维几次直接引用了自己与这位艺术家的对话。米开朗琪罗把这种挥之不去的想法描述为“可以说,有一种疯狂的想法袭上了我的心头。但如果可以确定自己能再活四辈子,那我就要将之付诸行动”。
    艺术之于米开朗琪罗,就是“一场无止无休的竞赛”。
    “大卫带着他的投石器,我带着弓。”这是米开朗琪罗对他著名的作品、旅途和工具的看法。他的成就来源于注视着前行路上的大山,将注意力集中在还有什么可做上。
    戴维斯教练告诉我,在练习快结束的时候,队员听不进他的话,他的同事也觉得自己帮不到那些运动员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说,有些人之所以不再做教练,是因为觉得自己掌握的技术不够,找不到充足的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