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返回上一页

特楼芳华

时间:2024-03-06 02:42:07

  特楼   1954年,在今天的中关村东区建起了一批住宅楼,其中三栋三层小楼,总共48户,因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安排高级知识分子居住,而被称为“特楼”。   这三座灰砖、黑瓦、朱红色木窗格的小楼,就是现在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李佩屈就当“村官”   1955年11月,钱学森一家落户到14号楼201室。   走进钱家,最显眼的是一架三角钢琴。特楼中不少家庭有钢琴,可是有三角钢琴的却寥寥无几。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夫人蒋英的结婚礼物。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美国政府曾扣押过此琴,经过一番波折,他才要了回来。路过14号楼,如果运气好,就能听到蒋英那优美的琴声和动人的歌声。   钱学森安家时,中关村到处是林立的脚手架和刚刚开挖的地基,而他也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打地基”——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确定了我国重点发展的学科和项目,钱学森作为综合组组长,用他的远见卓识,把当时还非常神秘的计算机、导弹、原子能等列入其中。“两弹一星”甚至“神舟飞船”的发展,都由此打下基础。   “向科学进军”的蓝图铺展开来,钱学森急不可待地致信康奈尔大学的郭永怀,邀请他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信中还提到了两家在特楼的住房:“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希望你能满意。你的住房也已经准备好了,去办公室只需步行5分钟,离我们也很近,算是近邻。”   有了钱学森的前车之鉴,郭永怀为了顺利回国,烧掉了自己的论文手稿和笔记。同船的张文裕和王承书夫妇则受到美国的严格审查,以至船晚开了两个小时。同船的两家人,后来在特楼又成了邻居。   出任力学所副所长后,郭永怀一家入住13号楼。他的夫人李佩,本来被安排到中科院外事局工作,但为了就近照顾丈夫和5岁的女儿,就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当起了副主任。   年轻时的李佩非常漂亮,作为西南联大、康奈尔大学的高才生,屈就当个“村官”,实在是大材小用。不过正是她的热心肠和高超的沟通才能,才让在中关村的日子有滋有味起来。   特楼刚建成时,周围仍是荒郊,配套设施稀少。在李佩的组织下,吕叔湘的夫人、赵忠尧的夫人、赵九章的夫人、邓叔群的夫人、梁树权的夫人组成了“家属委员会”,许多有关生活的事,如卫生、学习、安全、子女教育……都由她们操持。这个全部由院士夫人组成的家属委员会,开社区自治的风气之先。   对妈妈们来说,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在各方努力下,中关村建起了幼儿园,还对名副其实的乡村小学——保福寺小学,加以改造。现在名气很大的中关村第一、二、三小学都脱胎于此。科学家给小学生上课的传统,也是那时李佩开创的。   为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李佩还请一位退休后住在女婿家的沈大夫建起医务室。这个女婿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直到1960年建立了中关村医院,中关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才有了很大改善。   科学家们对环境卫生和公益活动都很重视。那时,每周都有这样一个傍晚,平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科学家们,全家一道出现在楼前,不是聚会,而是出来打扫卫生、美化环境。这些学富五车的大科学家或包着头,或戴着口罩,或戴着袖套,打扮得“灰头土脸”的,来到楼前,或拿着扫帚,或挥着铁锹,或浇水,或撮土,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特楼周围的环境大为改观。13号楼前一片重瓣桃花,每年春天争相吐艳;14号楼前是一个花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关村一街的路口还建了一座“福利楼”,里面有餐厅、理发室、乒乓球室等便民设施。卖原版书的外文书亭和用篆字做招牌的餐厅,都让这里显得与众不同。   现在成了“网红”店的中关村茶点部,是由李佩向中科院提议,北京市政府特批的,专营西式糕点。为确保口味正宗,还把天津起士林西餐厅的井德旺请来担任主厨。那个年代物资紧缺,连用点黄油都得盖几道章,这里却特别舍得下料。不但科学家爱这一口儿,上岁数的老北京人也会想起这么句话:老莫的蛋糕,新侨的面包,中关村的西点。   名字最有趣的要数“四不要”礼堂。之所以叫“四不要”,是“不要砖头,不要钢筋,不要木头,不要水泥”,全部用预制块构件盖成,连暖气都是陶瓷的。别看礼堂音响效果不佳,来演出的都是大腕儿,梅兰芳去世前的绝唱就在这里。   这些待遇看似优厚,但相较于科学家们放弃的,实在不值一提。   汪德昭在巴黎的居所,有大得可以开音乐会的客厅,和飘着玫瑰香的花园;李佩在康奈尔大学旁边的家,风景绝佳,是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独幢别墅;张文裕和王承书有两辆私家车,因为归心似箭,来不及变卖,干脆都送了人;杨承宗回国之前,刚接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年薪55.5万法郎的聘书。1952年8月,郭永?选⒗钆搴凸?郏?诿拦?募颐徘昂嫌疤芈サ幕平鹗?   在特楼,即使是国宝级的泰斗,也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在儿子钱思进眼里,父亲钱三强是科学家,更是一位好爷爷。在楼后的小副食店门口,他每天按时排队领取牛奶,一直到最后一次住院前;当女儿女婿不在家时,他常坐在床边给孙辈们讲故事,孩子睡熟之后,再继续他的工作。   他们虽然不讲行政等级,但同事间的称呼还是大有学问的。被称作“老师”的人,一定德高望重,比如赵忠尧,一来他以前是清华教授,二来很多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赵忠尧的学生钱三强和王淦昌则被称为“公”,即钱公、王公。也有被称作“先生”的,如何泽慧等。   钱三强的书房里挂着“从牛到爱”几个大字,外人常常不明所以。原来,这4个字是即将进入清华大学时,他的父亲钱玄同送他的。钱玄同说:“学物理嘛,就要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做出成就来;其二嘛,学习就要像牛那样苦干,渐入佳境后,就会爱上这门学科。”   《中国植物志》的主编林?一年中的大部分日子,午饭都是包子——他去食堂排队总有人让位,他故意晚去,学生又把饭端到办公室。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他夏天吃凉包子,冬天把包子放在暖气上,以至大家都知道“林伯母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蒸包子”。   1955年,选聘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柳大纲先生曾经两次提出,把自己从候选名单中去掉,原因是“不够资格”。何泽慧在回答“您被选为院士后有什么感想”的问题时,以她特有的率真和质朴说:“我才不稀罕什么院士呢!”   三座特楼里,有好几对夫妻科学家,有的还是上下级关系。陈世骧和谢蕴贞都在昆虫所工作,陈世骧任所长,留法归来的夫人谢蕴贞一直是六级副研究员,没有得到提升。陈世骧向孩子解释:“我也觉得亏待了你妈,但是当了所长,自己的事就不能多想,这样才能使人信服。”童第周的夫人叶毓芬直至去世仍是副教授,也是因为有童第周这个“顶头上司”。   这么多“最??大脑”聚在一处,最大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头脑风暴”。   郭永怀和汪德昭住楼上楼下,他们的夫人也是旧识,一次聊天时说起铀235的分离问题,研究声学的汪德昭在既有方法之外,另辟蹊径,提出用超声波进行分离。力学和声学两个学科就在谈笑中有了交集。走的走,搬的搬   特楼里这种温馨而忙碌的气氛,很快就被接踵而

提醒您:因为《特楼芳华》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特楼芳华》在线阅读地址:特楼芳华

123
杂志
活着是自己的事
有学问的外国人都怎么起中文名
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
碧血丹心
时间的艺术片
爱情的感觉
等待中的期许
村庄的时间
文明与野蛮
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
热门书籍
综漫之想不出名字的说
最长的一梦
第五维人生
在末世中崛起
极品小老板
纵横八荒
帝葫
毒戒
武破沧海
暴力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