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返回上一页

消费者的时代

时间:2024-03-08 09:43:28

  1   一位年轻的摩托车手摔倒在颠簸的路面上,头破血流地被送进急诊室。这家医院虽非一级医学中心,但也是当地颇负盛名的区域医院,处理急重症与外伤病人有一定口碑。急诊医生第一时间帮伤员缝合脸部伤口,并安排脑部CT,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无明显颅内损伤,但伤员仍持续出现头晕、想吐等症状。因此在与值班的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后,急诊医生建议住院观察。   “住院?为什么要住院?检查结果不是一切正常吗?伤口已缝合完毕,接下来不是只要门诊追踪就行了吗?”说话的是刚在一家大型医学中心完成训练,转到这家医院没多久的新任急诊主治医生,显然他对住院的建议有相当大的质疑。   “学弟,在医学中心当然可以这么做,我何尝不知道只要观察就好,这些症状本来就会持续一段时间,躺在医院里也不会好得快一点儿。不过我们这里是小医院,高层希望我们多收治一些住院病人。况且虽然几乎不可能发生变化,但若是真的遇到那不幸的万分之一,难免被责难处置失当。大医院和小医院的经营模式不同,伤员与家属对医生的态度也会不同,你刚来,还有很多事要体会、磨炼。”神?外科医生这么提点学弟。   “我还是不理解,这样的患者为什么要留下来住院……”急诊主治医生仍自嘟囔着。没多久,病人的家长赶到急诊,除了关心病人的伤势,又在急诊室里发了一顿脾气。不过他们生气的对象并非意外本身,而是急诊现场的人员。“我要求你们彻底检查清楚!我儿子不能有一点差池!”病人的父亲一进诊室就相当不客气,仿佛让他儿子受伤的是医护人员。“伤口缝得这么丑!你们医院没有像样的医生吗?我儿子将来脸上留疤谁负责?”   “这位先生,请您先冷静一下。伤员自送来急诊后,我们就立即施救。目前CT结果也显示没有脑出血的迹象。至于伤口缝合的方式,符合外伤的处置标准,疤痕美丑在受伤瞬间已经注定,急诊能做的仅是将伤口缝好,避免流血或感染。”另一位资深医生见气氛紧张,赶紧过来缓和。   “一切正常?那为什么他的头还是那么晕?一定是你们的仪器和设备太差,才诊断不出来!”没想到伤员的母亲也是那么不明理,对医生劈头盖脸就是一阵不分青红皂白的猛批。不得已,只好请神经外科医生出面,向伤员的父母再次说明病情与治疗方案。   “我儿子伤得这么重,我们要求住进重症监护病房观察。”这又是一个强人所难的要求。“这个嘛……”神经外科医生面有难色。   “我儿子要是有什么闪失,我要你们医院吃不了兜着走!我认识不少人,我现在就打电话!”伤员的父亲边说边拿起手机拨号。没过多久,院方的宣传科人员赶到急诊室,见到他们赶紧赔上笑脸:“重症监护病房的床位已经准备好了,等一下就可以入住。”与其说是在医院的急诊室,不如说更像在饭店柜台。伤员如愿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值班医生却不知该为他开什么医嘱。“难道要在医嘱单上写‘平躺休息’吗?”从自我嘲讽的口吻看来,显然他也不知道伤员住院的理由,更不理解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原因。没想到,家属对入住后的处置仍有意见:“受伤后这么虚弱,不打个点滴怎么行?”于是,在外行领导内行的无奈之下,纵使专业遭到质疑,医生也只能为这位“贵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就这么“观察”了两三天,不出所料,病人的病情一点儿变化也没有,但是家长还是不满意:“自从住进重症监护病房,什么检查治疗都没做,连打点滴还是我主动要求!与其躺在你们这里等死,我还不如转到医学中心去。”他完全不理解,也不接受医生的说法,说到激动处甚至口不择言。当天下午,他们义愤填膺地办理了转院手续,临走前不忘再次撂下再也不来这家医院看病云云的话语……2   忙碌的医学中心,急诊室里挤满了等待住院部病床的患者。交班时间,我照例将所有在急诊室等待住院的病人巡视一遍,以确认医疗内容的进度与结果。当中不时遇到病人前来关切地询问,自己到底排到病床了没有。   “不好意思,请问我们还是没有床位吗?”说话的正是年轻摩托车手的家长。前一班的同事建议他们回家休养即可,但拗不过家属坚持住院的要求,只好让他们留下来。不过他们欲住院的科别,是本院数一数二病床不足的专科,而且以伤者的伤情来看,在他之前有不少比他更需要住院的患者在等待病床。   “可能还没那么快,目前等病床的人数相当多。”我很客气地向家属说明目前仍需继续等待的事实。“请问大概还要等多久?我们已经从早上等到现在了……”不是我不愿意回答他,而是身为急诊现场的医生,只能就医疗做出处置与决定,况且安排病床属行政业务,医生没有插手的空间。因此我的标准回答就是“不知道”“不确定”“无法保证要等多久”“通常都要等好几天”……就怕随口说个数字,给了病人错误的期待。如果病人的希望落空,我又得费不少口舌解释。   “我儿子非常不舒服,难道不能优先处理吗?”   “在急诊室里,每个病人都不舒服,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早点住院。我知道您很心急,但还是请您耐心等候。”说实在话,除了安抚家属的情绪,我实在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那我儿子的伤势,会不会因为等不到病床而被耽误?如果延迟治疗,这责任你能负吗?”他对我的回答相当不满意,音调开始上扬,音量也越来越大。   “这您不需要担心,该做的治疗与检查,其实您转来本院前已经做得相当全面;转来后也已经评估过一次,确实只要继续观察是否有后续变化即可。”床位的问题或许不能给他承诺,但对于我们的医疗内容与质量,我很有信心。每一位病人都一样,所有的治疗与检查,从一进急诊室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安排了,所以治疗不会因为没有病床而延迟。   “评估?你们哪有做什么评估?还不就只是看一眼而已。”病人的父亲冷哼一声,对我所说的表示不以为然,“我就是对贵院比较有信心,才专程转来这里,你们却这样对待我们!”他其实不理解,“观察也是一种治疗”的道理。同样的检查既然外院已经做过,若状况没有变化,则不需要重复进行。   “可否麻烦您行个方便,我儿子伤口很痛,躺在急诊室里很不舒服,况且从今早到现在,我们已经等了七八个小时了。”伤员的母亲见强硬的态度没有用,改用软语相求。可惜没有病床就是没有病床,况且排床的顺序不仅看先来后到,还要看疾病的严重程度与住院的紧迫性。对于平均得等数天的现状来说,只等七八个小时根本不算什么。   “我有朋友是贵院高层主管,难道非要请他出面关心,你们才愿意通融吗?”语毕,病人的父亲拿起手机。“我只负责医疗,床位的事我帮不上忙,如果您的朋友有办法,那我乐见其成。”同样的对话与场景,几乎没几天就会遇到一次,我的说辞与立场都不变。既然和这位家属的沟通已经无效,我只好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3   第二天是我的休假日,第三天我重回急诊科交班,见到患者的姓名有点眼熟,想起是那位等待床位的年轻人。“他还待在急诊室?没有住院也没有出院?”由于没有床位,所以持续等待的情况可以理解,但有些医疗上判断无须住院?s坚持留院的患者,会在等不到床位不耐久候之后,选择出院回家,所以我对他还停留在急诊室没有离去感到不解。   “家属那天不是嚷嚷着要找人说情吗?”我想起当天与伤员父亲那段不愉快的对话。住院医生向我汇报前一天晚上的始末:“昨天晚上又闹了一次,不过我们也只能秉公处理。”   接着我们开

提醒您:因为《消费者的时代》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消费者的时代》在线阅读地址:消费者的时代

12
杂志
匠心
艺术的作用
否定的陷阱
得体之美
深淡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取笑别人
吐槽阅读
“《读者》光明行动”(100)
无声的交流
乡村的夜晚
热门书籍
契诃夫1894年作品
契诃夫1893年作品
第六病室
茅盾小说集
契诃夫1892年作品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
罗生门
我是猫
金色笔记
灿烂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