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7 寒露 HANLU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会发生很多疾病,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应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每年10月8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95度,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农历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终于10月下旬。在此期间,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也明显开始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远不如夏季,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扩展到华南。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从此之后,天气逐渐由凉爽向寒冷过渡。田野里,青草上的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尔在道路两旁可见晶莹的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若遇一场较强的冷空气随之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不过,寒露以后,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的控制,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白天总是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

寒露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干旱少雨往往给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

秋雨绵绵,烟雨蒙蒙,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 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也自此显著增加。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应该注意预防。



节气养生指南


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所以,要因时制宜,安排好日常的饮食起居,增强机体免疫力。

第一,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如果调养不当,极易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寒露时节的饮食调养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柿、萝卜、冬瓜、百合、藕、银耳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还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同时,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平时室内也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第二,精神调养不容忽视。寒露以后,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在一些人心中时常会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培养乐观豁达的宣泄积郁之情,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不妨到公园湖滨,荒郊野外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能增强体质又可以调节精神。寒露时节,菊花傲然怒放,此时出游赏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做好预防感冒。由于气温不断下降,寒露后是感冒最流行的疾病。研究认为,感冒病毒因为气温的下降和空气的干燥而增加致病力。上呼吸道在环境温度低于15℃时,人们的抗病力就会下降,所以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是受凉。为预防感冒应该首先要适时更衣,通过加强锻炼来增强体质。此外,在此季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被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复发严重威胁着,据统计,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感冒后 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而老年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此节气会骤然升高。所以在这个节气中,不能掉以轻心。

第四,调整起居时间。适逢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每到寒露时节,由于环境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其中原因又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古本典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早起以顺应节气变化,分时调养,更能确保身体健康。

第五,预防秋雾。每年深秋时节,大雾天气是在所难免的。这种阴霾天气可能会对心脏、呼吸道有影响,还可能会伤肺。为此,平时习惯晨练的人,在有雾的早晨最好在室内进行锻炼。外出时,遇到秋雾天也要做好防护准备。



小妙招:学会科学泡脚,才能快活到老


寒露的天气特点,就是一个字:“寒”。此时秋风肃杀,天气渐凉,寒潮来临,最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因此这个时候,养生必须防止寒邪伤人。特别是足部的保暖,尤为关键。

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因为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又直接与地面接触,故而散热较快,最易受到寒邪侵袭。特别是体质虚弱的人,脚经常是冰凉的,因而中医有“寒从脚起”的说法。

这个时候,有的人常用炉火烤足,其实这样并不好,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用热水泡脚。中医认为,足部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

因此,历代养生家都把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益寿的一项措施。具体做法是,先用脸盆准备半盆热水,旁边再准备一个热水瓶,然后双足入盆浸泡,水温稍高,但不能烫伤脚。每次泡脚最好在20分钟左右。

用热水泡脚,可以驱散寒气,温暖全身,并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及时消除疲劳,特别是长途跋涉之后,用热水浸泡双足,能很快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早晚都可以泡脚。早上运动后用热水洗足可以健脑强身。夜晚泡足可以改善睡眠,使人提前入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不过,泡脚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泡脚的时候,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率也比平时快,时间太长的话,容易增加心脏负担。

其次,体质虚弱者和老年人,应缩短泡脚时间。在泡脚过程中,一旦感觉有胸闷、头晕,应立刻停止,马上躺在床上休息。尤其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泡脚。

第三,晚饭1个小时以后才可以泡脚。因为饭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热水泡脚,血液会转而流向下肢,
m.qiduwx.com提示您,本章没有阅读完,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