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返回上一页

敦煌记忆

时间:2024-03-06 11:10:06

  1989年6月,常沙娜在父亲常书鸿家中   最近这几年,常沙娜每年都会从北京回敦煌一次。虽然每次只有?滋欤??匦敫?盖咨?埂?994年,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在北京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一半骨灰安置在八宝山,另一半则带回敦煌。常书鸿的墓碑前刻着几个字——“敦煌守护神”。   常沙娜从小就很听话,父亲让她画画,她就画;父亲觉得她应该去美国深造一下,她就去了。在她回国想要在绘画上有更深的造诣时,她遇见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氏夫妇希望她去清华大学营建系做图案研究,父亲也赞成,常沙娜就去了。每走一步,常书鸿都是常沙娜的引路人,而他对女儿最大的影响,就是把小沙娜从法国带到敦煌。跟着大人上洞子画画   “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护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啊!”1941年,张大千先后在敦煌待了两年,临摹了大量壁画。1943年年初,他准备正式离开敦煌,结束这段临摹的工作。临走时,他半开玩笑地留给常书鸿这句话。   张大千还留下两件宝贝——一份黑白版的《敦煌图录》,里面有很多他研究时写下的批注;另一个是蘑菇路线图,因为生活在莫高窟,吃得很简单,张大千在附近的水渠边找到一个长有野生蘑菇的隐蔽处。临走时,他把这个“秘密基地”也告诉了常书鸿。   保护是常书鸿的首要任务。那时洞窟边还没有完备的栈道,好在莫高窟不算高,要想上高处的洞里,就得爬梯子。要临摹壁画,纸、笔、颜料都难以为继,这是最大的难题。当时最好的纸是四川的平江竹浆纸,可敦煌太过偏远,很难买到。只能就地取材,改用窗户皮纸来裱褙,笔画秃了就自己修,反复使用。颜料也得省着用。早期的研究者开始在附近山上找矿物颜料,一些当地的红土、绿松石都是可以做颜料的,甚至和千年前工匠们用的矿物颜料是一样的。后来,也有在西藏或其他地方考察的地质学家找到类似的矿物颜料,就给敦煌的美术工作者们留了下来。   常书鸿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洞窟壁画临摹是一项很艰苦细致的工作。莫高窟背靠一面坐西向东的峭壁,由北向南绵延开来,每个洞窟都是朝东的,只有一个门能透进来光线,加上每个洞窟都有一段甬道,穿过甬道,真正能照到壁画上的光线就十分微弱了。我们现在参观都必须打手电筒才能看清,临摹时乃至千百年前绘制时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采光问题是另一个难题。由于电压不够,窟里无法通电,只能一手拎着个小油灯,一手执笔,照一下画一笔。油灯的光摇曳着,时明时暗,在这种光线下工作,人总是很容易疲倦。常书鸿回忆道:“临摹窟顶时,更加艰苦,要仰着头,脖子和身体都成了90度,仰看一眼,低头再画一笔,不一会儿就头昏脑涨,有时甚至恶心呕吐。尤其是临摹大幅壁画,困难就更大了。”为了让洞里更亮一些,工作人员也会在洞口放上镜子,利用反光来作画。   1943年年初,常书鸿他们到达敦煌成立研究所之后,起初一直沿用张大千的洞窟编号,但不久就发现不便。他们很快就对洞窟进行了重新编号。“以莫高窟上山进城的路线为起点,第一层从北至南按洞窟排列顺序,有一个窟即编一个号,小洞、耳洞均一一编号;第二层从南向北;第三层由北向南。如此按‘之’字形编排。”这一次编号一共有465个窟,但在后来的工作中又陆续发现了24个窟。直到现在,莫高窟一直在使用常书鸿的编号,共计492个。   常沙娜至今还珍藏着一幅172窟《观无量寿经变》的临摹画,这是20世纪40年代邵芳老师带着她一点点临的。描稿、勾线、着色、渲染、开脸,每一个步骤都是邵芳指导她一点点完成的,邵芳画一部分,常沙娜画一部分。观无量寿经变(盛唐172窟)常沙娜临/1946年   为了保护壁画,常书鸿主张对临,不准在墙上拓稿。拓稿是张大千在莫高窟临摹时喜欢用的方式,他把纸蒙在壁画上,钉上四角,直接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这样做虽然简单些,但对壁画保护不利,尤其是四角上的钉子。因此,常书鸿下了死规定,不允许再继续拓稿。不过,张大千还是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线描稿,这也成了后来研究院工作者对临的稿子。邵芳和常沙娜合作的172窟,就是用张大千的线描稿子做参照临摹的,先打格子,再按照正确的人物比例、构图关系去慢慢处理细节。最后再进窟与原作比对,一点点修改。   172窟的经变画在所有壁画中都算得上是上乘品,绘于盛唐时期,工匠们的技艺已非常高超。有趣的是,南北两壁画的是同一题材——观无量寿经变。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场竞赛,两位工匠在相对的两壁墙上画同一内容,画技立分高下。   但如今看来,两幅也很难分出高下,都可代表盛唐的最高水平。南壁在俯视、仰视和平视三种视角中切换,描绘出一个丰富多样的西方极乐世界;北壁则画了鳞次栉比的宫殿,大量人物穿插在建筑群中,井然有序,并且能看出简单的透视关系,说明当时“界画”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   常沙娜临的是南壁,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若想安排布局好如此宏大的场面并非易事,尤其是很多细节看不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去完成。在她临摹的后期,对北魏、西魏、隋代的壁画产生了偏爱,那些浑厚粗犷的笔触和略带稚嫩的表现手法,加上“小字脸”的勾点,把神态表现得具有洒脱的情趣和装饰性,这比唐代之后那些成熟的技法更令她着迷。“要用敦煌的鸽子,不要用毕加索的鸽子”   1948年,因为机缘巧合,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美术学院读书。但只读了两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一心想回国,就辍学回来了。因为有莫高窟临摹的底子,她本打算去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壁画,但一次展览又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51年4月,常书鸿和女儿在北京办了一场敦煌临摹画展,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展览馆可以办展,最终场地定在故宫午门。梁思成和常书鸿是旧相识,虽然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直在做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但他们对敦煌壁画也很感兴趣。在常沙娜的回忆录里,她写到过梁先生对敦煌壁画的看法:“敦煌壁画中有从北魏至元数以千计的、或大或小的、各型各类、各式各样的建筑图,无疑为中国建筑史填补了空白的一章。敦煌壁画是次于实物的最好的、最忠实的、最可靠的资料。”   就这样,常沙娜跟着梁氏夫妇进入清华大学营建系,走上了工艺美术设计的道路。   林徽因嘱咐常沙娜,要抢救工艺美术,当务之急是抢救景泰蓝。传统工艺正慢慢消失,要加入一些新的?计,把景泰蓝改为现代生活所用。有一个细节常沙娜记得特别清楚,林徽因主张把传统的敦煌元素放进现代设计中,而不用西方的元素:“你看看毕加索的鸽子,我们不要用毕加索的鸽子,要用敦煌的鸽子。”后来,在亚太和平会议的礼品中,常沙娜就设计了一个景泰蓝的盘子,熟褐色的底子,白色的鸽子,加上卷草纹,既是敦煌风格,又是现代风格。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弄明白一个问题:如何让千年的敦煌壁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们不应当仅仅存在于洞窟冰冷的墙壁上或者临摹画师的画纸上,它们真正获得生命力的方式是进入当下人们衣食住行的领域,为人们的生活继续带来美的感受。而能将图案恰当运用,就关系到工艺美术的实质,要以现代意识来审视、利用传统图案,更要以所设计物品的材质、功能为前提。”   从小时候临摹壁画开始,常沙娜就画了大量人物的服饰和藻井、边饰中的图案,然而,壁

提醒您:因为《敦煌记忆》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敦煌记忆》在线阅读地址:敦煌记忆

12
杂志
黑暗中的陪伴者
身边的优雅
凝视
最危险的赌局
父亲点亮的村庄
一虫一器见真情
因势利导
望断飞雁
这就是母亲
你看人好,人看你好
热门书籍
枕边小女人
超级领悟
无限末路
洪荒游戏场
华山掌门路
全职攻略神
贞观游龙
最唐门
洪荒之大师兄
明朝第一国师